離職進修的黑暗期

by | 4 月 8, 2018

2017 下半年,沒有固定收入,心態上的轉變。

在前篇故事 iOS 工程師:面試準備分享,考慮到大多轉職文章都是成功後,再回頭書寫紀錄;所以我決定從離職後開始寫,保留相對「真實」的過程,於未知結局前提筆。

內容偏向學習資源,屬於持續進步、比較光明的一面。

而本篇文章,整理在家進修約半年後,那段時期的日記。

如同原先所預料的:隨著沒有固定收入、逐漸被黑暗所籠罩的心理面,或者說是現實面。讓我開始思考關於「生存」這件事,精神素質也茁壯不少。

某種意義來說,這樣的經驗遠比單純技能成長更能釐清未來的路途。

因為下班進修是拿休息時間當籌碼;辭職進修是拿整段人生當賭注。

時間價值

知道了上班時一天可以賺多少錢,差不多是用等值的錢來「交換」現在自由支配的時間。

意識到工作後再讀書為什麼會特別認真,背後都是龐大的機會成本與未知的結果。

睜眼所見的世界

如果把薪資比喻成糧倉,上班族每過一個週期會自動填滿定額,有「餘裕」做無關產值的事情,沒有短期危機,類似農耕社會。

自由之身像是原始狩獵,叢林裡一切都是未知數,持續消耗身旁不多的糧食並前進。

每個動作都要承擔風險,今天追捕獵物最後被跑了,疲累的身軀必須想辦法撐下去,利用剩餘體力想辦法果腹。

生存本能

上班族很像是目標明確的都市旅行,點跟點之間移動,對於資源的消耗不會特別意識,因為補給容易,真沒辦法還有許多好心人救助。

待業之身更像是野外求生,沒有多餘人情和浪漫,實打實的「為了活下去」。

包包裡的食物吃完一個少一個、各自都有屬於自己溫暖的窩在等著、誰也不欠誰。如果說在都市被索取幫助,可能也就舉手之勞;但在遇難的場合,啊包包剩一瓶水不知道還要撐幾天,會遲疑。

儲存時間的地方

上班族時間,我會形容成兩個存摺:「工作時間」、「休息時間」。

大家每月支付一定的工作時間換取薪資、休息時間放空很正常。

但是對沒有上班的人,是沒有這個界限的,時間就是時間。它可以用來休息、同時它也可以用來替未來的生產儲備。

他可以比上班族連續工作的時間還長,當然願意的話也可以隨意放鬆十天半個月,自行承擔風險。

被放大的索取

這點是最大的心境轉折。

過去上班的「休息時間」很明確,我可以用來追劇、看書、偶爾當個熱心的好人。對伸手牌陌生人沒有太大的感覺,甚至可以花半小時以上查資料整理回文。

但是現在沒有這個界線。

時間同時是「工作」與「休息」,我會反問自己「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?」、「難道沒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處理嗎?」不再有所謂「休息時間」的Bonus存摺,熱心度打了很大折扣。

對於想追求的價值因為務實而逐漸透徹。向沒固定收入的朋友借錢(時間),那個負面情緒必然是會被放大的。

經濟與心境

面對陌生人伸手牌。

有固定收入時,員外模式:「雖然沒禮貌,但誰沒年輕過(暖)」

沒固定收入時,生存模式:「嗯~我沒有欠你吧?(冷)」

一個經濟影響心境的故事。

存款只出不進會改變看事情的角度,做好人還是要有餘裕為前提,覺得這樣轉變蠻有意思的;自顧不暇把時間留給自己優先。

我很好,對未來充滿盲目的樂觀。

後記

以上是當時在家進修,看著存款燃燒半年所記錄下的文字。

那段時間的心理壓力是很龐大的,常常在睡前想著:

「如果現在有上班,一天大概可以賺多少錢,今天對我未來人生的投資,有高於這個價值嗎?」

沒有明確的產出時,更會陷入糾結加懷疑人生的循環。

隨著每次說服自己堅持的過程中,精神上也慢慢變的強壯。

一種敢拿整段人生去交換不同旅途的膽試。

別忘了履歷表也直接斷掉噢~(´・ω・`)/

因為還在二字頭,所以影響還好,但整個沒收入過程也夠衝擊心靈了;後續找工作面試時一定會被問到,建議每隔陣子公開寫點什麼,也比較好交待。

我不是什麼技術高手、或是有所成就的大大;只希望這個系列文章是相對「真實」的轉職過程:試著把我走過的路、分享給你。

上篇:2017 年度回顧:嘗試者

下篇:(一)首次工程師求職面試

吳 致賢

吳 致賢

擁有 App/Web 開發經驗的軟體 PM,從 0 到 1 執行過 20 個以上全客製專案,包含悠遊付、friDay 影音等。關於我的簡歷點此

Recent Posts

時尚與穿搭,啟蒙我審美的影片

時尚與穿搭,啟蒙我審美的影片

在 YouTube 與 bilibili 看了超過一百部關於時尚、穿搭、服飾主題的影片,整理出幾個精選,希望讓讀者們從比較有趣的角度瞭解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