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7 篇學習筆記,12 萬瀏覽達成

by | 12 月 30, 2016

分享這一年從零開始,架設部落格的過程與收穫。

前言

記錄我跨領域學習筆記的部落格,今年從無到有,27篇文章累積了超過12萬瀏覽數,遠遠超過預期。

或許聽起來不難,但並沒有想像中容易。特別是在文章中,我沒有透露所在的產業、職業和工作經歷等,想要把所有加分條件暫時移除,單純以內容站在讀者眼前;而關於流量,也並沒有任何一篇被所謂的大站轉載,全部靠Google搜尋導入的自然流量、以及臉書社群的網友們轉分享。

年初參加了未來信件的活動,在信中我這樣寫著:「關於這個分享學習心得的部落格,瀏覽量我直接當成幫助更多人的參考指標。」、「雖然現在只有1萬瀏覽,但希望今年結束前,可以有3萬瀏覽。這應該是在合理的範圍內,我相信可以達到。」、「但如果要給自己一個很高很高的目標,那就訂為10萬瀏覽吧!」

隨著時間的累積,每日瀏覽量從數十人、來到了百人、偶爾還會破千。當初看似遙可及的目標,卻在大家的鍵盤支持下提前達標,非常謝謝造訪過的每位朋友。

這篇想分享部落格從無到有,我的思路、考慮過的環節、學習到的經驗,希望能幫助未來有興趣寫文章的朋友們整理思緒、或是純粹當作朋友間的閒聊分享:)

我為什麼想寫部落格

從理想面跟現實面來說。

先談理想面:剛開始,就跟大部分的人一樣,遇到問題立刻Google,總是可以快速得到答案,然後在心裡默默感謝這些願意花時間付出的好心人。但是隨著學習廣度跟深度逐漸增加,開始發現有些答案找不到了?或是找到曾發問相同問題的人,但是沒有下文,慢慢需要靠自己去拼湊答案…我的問題解決了,那下個人呢?

所以我想在能力範圍內,把一些目前資訊不太詳細的地方,解決後、補充文章給之後需要的網友們參考。例如去年我發現treehouse這個學習程式的平台,搜尋了幾頁都是很粗淺的網站介紹,但是我想要看的是「真正的使用者心得」,哪怕幾句話也好,都可以給我有別於官方資訊以外的想法。

於是在去年底,決定開始寫部落格。

接著說現實面:就跟大部分喜歡轉載認真文、或是寫長篇感想的朋友一樣,隨著時間的過去,會發現互動的朋友越來越少,畢竟每個人使用臉書的想法不同。花了許多時間整理的長文,最後沒幾個人按讚,說不在意是騙人的,因為寫文章出來的意義是要分享,單純在腦中整理資訊其實不用太多時間。

於是我開始思考,要怎麼讓這些資訊被需要的人找到?

一篇關於臉書資訊黑洞的文章:R.I.P.臉書上的一切精采好內容,給了我想法。內容大致是說:FB讓大家很方便的討論,更有許多充滿專業人士的社團,但很可惜的是,連串精彩的討論有時並不會被搜尋引擎所找到。

以至於我們現在查資料,常常會發現扣掉官方網站、廣告等,很多時候出現的搜尋結果都停留在幾年前;而社團的新朋友加入後,會看到重複的問題不斷出現,因為在外面找不到、在裡面也找不到,快速得到答案後不久又會沉下去。

因此,我想要有一個獨立的部落格放文章。

購買模板節省時間

問題來了,我又不會寫程式,怎麼生出一個網站?

雖然有不少現成的服務可以用,但想藉著這個機會,來學習這方面的知識。所以我持續在treehouse上學習,但很快地就意識到一件事:我短時間內根本做不出我要的網站水準。於是把「架部落格寫文章」,拆成兩件事「架部落格」、「寫文章」,核心業務是寫文章,只有我知道我要寫什麼;但部落格不一定要在我手上完成。

稍微整理思緒後,考慮到後續維護的時間成本,我放棄使用免費模板,選擇到國外網站買付費模板使用,確保未來卡關可以向作者喊救命,額外付費也沒關係,能有效率的解決問題最重要。

不斷冒出的新問題

有了付費模板後…

是否看得懂程式碼?有能力微調嗎?

網站要放在哪裡?怎麼放?價錢怎麼算?

網址要怎麼命名?決定去哪邊買域名?

從中國大陸連過來是否需要翻牆?

各種問題開始不斷冒出來,當初以我有限的知識,根本沒想到背後還有這麼多細節要學習跟處理,把事情想簡單了。還原當下根本各種崩潰跟挫折,比預想的還要投入好幾倍的時間進去。比如左手註冊好Google Analytics取得追蹤碼,右手有漂亮的網頁模版,然後對著兩邊發呆:「…是要貼在哪邊才會動啊?」

每天下班後的時間有限,死命Google跟看教學影片趕進度。啊都在臉書講成那樣了,事關個人尊嚴,爬都要爬到終點。

很感謝模板的作者願意撥空回答使用相關問題,讓我節省大量時間處理其他問題,後來我也主動小額贊助略表心意:

痛苦歸痛苦,想到自己要有部落格了,嘴角還是會微微上揚。

現成服務快速開始

所以對大部分的讀者來說,我推薦使用現成的服務,例如Medium或簡書,介面乾淨、使用方便,直接用社群帳號登入即可,相對的調整彈性會比較少。

部落格命名

關於取名字這件事從來都不容易,建議取識別性比較高的,這樣讀者未來搜尋時也容易找到。可以透過Google先搜尋看看想要的名字大概會跑出怎麼樣的內容?我是選擇直接把網址當成名稱,六個字母而已,pala.tw。

作者資訊

大概有兩類,寫職場經歷的如「現(曾)任職OO」、「產業經驗XX年」、「得過某某知名獎項」,強調專業增加信賴感;介紹個性、背景或觀點的,例如「在異鄉奮鬥的研究生」、「不能一天沒有咖啡的3C愛好者」、「在實踐OO夢想的路上」等。

要用本名還是匿名?部落格要不要跟臉書連結?怎麼連結?連結後是否要開放追蹤按鈕?面對陌生人的好友邀請怎麼處理?加了之後要分特定群組?一些私人相簿要鎖權限?需要另外註冊郵件嗎?或是乾脆連粉絲團一起開?同事知道會有什麼後續影響嗎?都是這個環節後續會冒出來的問題。

作者頭像

只能說一圖勝過千言萬語:相信各位在人生的旅程上,多少有看過還沒放內容,只放頭像就不少人關注的吧。

以作者在畫面所佔的面積來看,有全身、半身、大頭照、沒有出現;服裝分為顯示專業的西裝套裝、廚師袍等,與生活休閒類的穿著打扮;而畫面背景我覺得有透露某些訊息的,例如達成某些成就的光輝時刻,或是單純的旅遊生活照;依照清晰度又分為能清楚辨識,與因朦朧產生神秘美感的特效照片。

上面是我觀察後簡單的分類,選自己喜歡的照片就可以囉!

內容的面向

專注於特定領域,例如綠角財經筆記萬惡的人力資源主管,這類主題明確、目標族群較為特定;或是多面向,像我就沒有特定寫什麼,從簡報設計、英國玫瑰、商業圖庫考試到程式語言都有。

考慮到職涯發展與合作機會,前者的持續累積比較容易被注意到,例如設計師的作品累積與軟體工程師的筆記;後者則是可以清楚作者是怎樣的一個人,平常在思考、閱讀什麼。就我而言,看到專業領域的部落格,我會把他跟「老師」聯想在一起,感覺稍有隔閡,適合請益特定的問題;而如果什麼內容都寫,感覺就像社團學長姐、學弟妹,分享他最近的生活,雖然不認識但看久也混個眼熟(?),有機會的話會想多聊聊。

更新的頻率

是要走長文但產量少、還是持續寫短文累積大量內容?就文章曝光的角度無疑是後者,沒有好壞區別,看定位與文章種類。我後來傾向在臉書持續寫些小段落,累積到一定篇幅再拼成長文放在部落格,好處是有時朋友或網友會在留言回饋。

部落格的讀者族群跟臉書的族群我是分開的,因為部落格的長文通常是對於某個問題找解答,所以能耐心看完;而臉書的動態牆呈現形式,與閱讀情境,比較適合短文。以個人特色的角度,還是建議持續在臉書公開分享,有時候讀者不一定對寫的文章有興趣,但會好奇這個人平常都在看些什麼,也是幾個月後開放追蹤的原因。

陸續聽到蠻多次「你分享的東西都蠻有趣的耶。」算是相對簡單又可以持續累積成(ㄘㄨㄣˊ)就(ㄗㄞˋ)感的小任務!

初期架構完成

以上稍微順過部落格的大致架構,接著談文章內容。

讀者是誰

首先是「目標族群」,這篇文章要寫給誰看?以我寫的爬蟲教學為例,想分享的對象是給初學者、甫接觸一段時間的入門者,而不是資深人士。所以文章會把降低心理門檻與引起興趣列入考量,試著把專業的內容用簡單的譬喻說明。

因為我主要的內容是學習筆記,所以考慮的只有閱讀文章背景知識門檻而已,年齡、性別、地域性、硬體門檻這些就沒有考慮太多,對我而言只分對這主題有興趣跟沒興趣的而已。

當累積到一定的瀏覽數,就可以從Google Analytics看出分佈,再決定要不要微調方向,例如這是我的讀者分佈:

文章特色

網路上同類的文章眾多,文章特色在哪裡,是說明了沒有人提到的內容嗎?案例設計比較簡單?還是我的觀點特殊?或是我畫了更容易理解的圖?支持我論點的依據又在哪,而不是純粹的自我感覺良好?

就像有物報告編輯手冊提到的:「讀者時間寶貴,不會希望讀到重複的內容;作者時間同樣寶貴,最好的內容,是讓作者可以理直氣壯的回應以下這個問題:『如果不寫,世界上會誕生同樣的內容嗎?』」

情境模擬

因為我的初衷是寫出讓搜尋的人可以得到解答的文章,重點擺在搜尋情境。

所以我要考慮的是這位陌生讀者在「什麼情境下」會「用什麼裝置」搜尋網路爬蟲的資訊,他「想要解決什麼問題」、「有多少時間消化內容」。基於以上基礎,「我可以怎麼幫助他」、如果他對文章有疑問,想要當面或透過網路詢問朋友,我是否有提供「明確的資訊或思考點」,讓他以此為支點撬開更多的路徑。

以上寫得比較仔細,但通常下筆前我只會確定「目標族群」跟「我能帶給他什麼」。其他都是在寫文章的過程中修修改改,邊寫邊想絞盡腦汁。

網站的造訪裝置來源:

反覆修改

例如寫完一個段落,我會問自己,這段存在的意義是什麼?如果刪掉會影響完章的文整度嗎?不會的話就只是額外的負擔,尤其是對這門領域不熟悉的朋友。段落之間的關聯性夠嗎?是否有解決前個段落埋下的疑問,來個直球對決?以及我為什麼要這樣安排順序呢?

文章貼出去後,我仍會持續修改一些語句不通順的問題,以及分行。紅色是刪除的段落、綠色是新增段落。

新手同理心

除了文章的架構外,我也在意說明的語氣。我希望不是好像站在台前上課的文章,可以的話,是坐在閱讀者的旁邊,像朋友拿到新玩具很開心的跟你分享的那種。

原因是在閱讀一些文章時,偶爾會看到「這很簡單,跳過~」、「聰明的讀者想必能理解~」這類語句,讓我在無法讀懂文章的挫折外,遭遇雙重打擊,玻璃心碎滿地。正所謂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,我個人特別在意這個環節,盡量避免引起負面的情緒或聯想。

如何看待文章

當然,如果只是單純紀錄與分享完全不用想那麼多,但我就是想做到把一部分的靈魂刻在文章裡面的那種感覺吧。一篇文章的內容可能累積好久好久,只希望他能被很好地呈現出來。

缺點是我寫個文章自己給自己壓力很大,怕水準不夠好、怕內容太弱,甚至有點害怕寫字了。

文章長度與正確性

剛開始的幾篇文章,因為還不太有把握,我有請朋友幫忙看會不會太長,讀到缺乏耐心,因為我已經很習慣看長文根本不準。而由於我寫程式是寫興趣的,專業背景深度不夠,很怕用詞不精準會造成誤導,所以文章貼出去前也會麻煩工程師朋友(和網友)協助挑錯。

顯而易見的,如果遇到朋友(網友)給出某個建議,但自己考慮過後覺得不要調整比較好?對方可能會覺得「啊給你建議又不改」,弄得不好反而有點小尷尬。

主動分享並加上摘要

文章寫好了,再來就要主動出擊!這也是最令人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時刻了。如果有參與相關社團,對自己的文章自信,就大方分享囉。

我在臉書分享時,會把關鍵字或重要的段落都寫在摘要,盡量降低預期與結果不符合的狀況,讓有興趣的朋友在點進來看比較重要。我在不同地方分享同篇文章的摘要,也會依據性質重寫符合的摘要敘述。

另外就是把文章貼到對的地方很重要,像我同篇文章貼在自己的動態,就沒有得到太多的注意,貼到社群被轉貼了三百多次,當天晚上默默地跑去吃鼎泰豐小慶功;但這完全是不可控的,每篇都很用心,也不少貼出去沒什麼反應,船過水無痕,勝敗乃兵家常事,安慰自己戰場在搜尋引擎啊少年。

例如這篇的摘要重點:

順順地看過可能不會想太多,但因為同篇貼文有複數文章的摘要,到底連結的導出網頁要附上哪個,著實令人猶豫。

隨著時間發展,在大家的支持下,該篇來到搜尋結果的第一頁第一筆。對於工作後利用下班時間自學程式語言的我,資深新手寫給新手的文章被如此肯定,真的很開心很開心,踏實知道自己幫助許多人。

沒有轉發不要氣餒

「好文章」跟「容易被傳播」是兩件事,有些文章很優秀,但我也不會想要轉發,自己看過就收下來了;同樣的,有些文章就是被設計來做大量轉發的用途,內容可能不深但有趣、踩在時事上的重構等等。

受到大家肯定的好內容,搜尋引擎會慢慢幫忙頂到前幾頁的。

如果說「好文章」轉發少很抽象,舉個極端的例子:在一些論壇,樓主發完好內容後,底下往往是一片「樓主好人一生平安」的讚嘆,閃耀著人性滿滿正面能量的光輝,但應該沒什麼人會轉發吧?

就我個人觀察,越專業的文章因為看得懂的人少,轉發到個人動態也無法得到共鳴討論,所以無需在意。

沒有留言不要氣餒

貼在社團的另外一個好處是,可以從留言得到鼓勵替自己打打氣。因為現在很少人在部落格下面留言了,如果從臉書都得不到適當回饋,往後只能從抽象的瀏覽數撫平需要被肯定的心靈,我留言板全部也就10多篇而已。

有留言盡力回覆

部落格遇到珍貴的留言,請盡力回覆!甚至可以當作文章的補充包來寫。

一是這個問題可能很多人想問但沒問;二是補充在留言的回覆,通常讀者也會一起閱讀,跟回在臉書的意義不同;三是在回應展現誠意,例如每篇都回,未來的寶貴潛在留言讀者,很可能觀察過去的互動後,也大方給出回饋。有點像是買賣留言板、或是評價系統的感覺。

我給自己的要求是對方回多少,盡量多不能少,不過也要看問題有沒有發揮空間。

Python新手免費學習資源、推薦書籍留言為例:

Google Analytics

建議學習。

例如瀏覽流程,能知道讀者從哪篇文章進來?之後又去讀哪些文章?假如發現大部分都從某篇文章來,可考慮是否專門寫相關的主題,順勢轉型、也別忘了在這篇文章加上部落格內相關連的文章連結。

以做線上購物為例子,這個就相當於「帶路貨」,讓客人大駕光臨,進來之後如何做有效的轉換,提供更多好的內容,都是可以思考的環節。聚焦於特定領域的比較有優勢,以我跨領域且彼此關聯不大的文章,80%的只會看進來的那篇;也跟版型有關,可以加上特定的分類方便搜尋同類文章。

圖片與gif動畫壓縮

文章開啟的時間越久,讀者越沒有耐心、Google的搜尋排序也會扣分。

.png跟.jpg的圖檔,我會使用tinyjpg壓縮;.gif的動畫檔,推薦compressor。要注意改副檔名並不是在檔案重新命名後加上.png之類的就可以,這樣檔案本身格式並不會跟著變。

雲端字型

左邊是原本的瀏覽器預設字型,右邊是購買Justfont的雲端字型信黑體,$348/10萬瀏覽數。我個人很在意呈現的品質,對文章美感來說,還有什麼比字型更加重要的呢?

讀取文章時會閃一下,就是網頁在載入套用這款字型。

像產品經理般思考

當有了自己的部落格,任何在網路上看到覺得能優化的做法,都會想嘗試,好還要更好。例如之前我就裝過聊天外掛,可以即時發到我的FB Messenger對話;這幾天我也把全部的首頁縮圖重做一遍。

只因為讀到一篇「配色秘要:永遠不要使用純黑」的文章,作者提到,小時候的美術老師及後來在羅德設計學院學習,都被提醒不要用純黑色。 因為自然界沒有真正的純黑,所以黑色會突出顯得不自然;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黑色也都不是純黑,而是深灰。

我也觀察常用的軟體,發現真的是這樣,例如Chrome的無痕、Sublime的背景、蘋果電腦上方的工具列縮圖,也都是深灰色,蠻有意思的。於是就趁著休假把二十多張縮圖全部重做一遍,很花時間,卻異常的踏實。

又前進一小步,多好啊。

美好的時代

默默無名的普通人、沒有威猛的作者經歷,但只要寫出對大家有幫助的內容,便能跟上萬陌生網友鍵盤接觸,真是美好的時代。

達成了12萬瀏覽數里程碑、加起來超過一千次的轉分享、出現在其他網路文章底下的參考資源、發現被陌生人主動推薦、以及開始認識許多不同領域的強者,都是開始前從來沒想過會發生的事情,還有些有趣的際遇。

能幫到不少人,真的非常開心,也很感謝所有願意在文章底下留言的好心人,對作者真的是很大的鼓勵。也期待有動筆念頭的你,能開始累積屬於自己的作品。

為什麼呢?

以前曾想過,每個人同樣是24小時,為什麼一堆強者似乎能超越時間的極限,很快達到常人難以想像的事物。後來察覺到的答案是:時間它是24小時,但也不是24小時。因為不知道該怎麼形容這空想的名詞,就叫它「時間的碎片」好了,它是一個可以從人身上被抽離出來單獨、重複使用,記錄著個人累積的載體。

比較完整的想法我記錄在這篇貼文。

我是從工作的第二年開始公開寫這部落格的,但在此之前,我隨意寫下的貼文與各種文章摘要整理,也累積上千篇了,但可惜的是並沒有系統化的收集整理。

如果可以寫封信給過去的自己,我會這樣提醒:「持續做些能累積的事情,公開分享出來,讓時間做最好的朋友。」

今天我記錄此時此刻的想法,寫給未來我們會認識,並且翻到文章的朋友們。

「您好,這是我過去的時間碎片(鞠躬)」

吳 致賢

吳 致賢

擁有 App/Web 開發經驗的軟體 PM,從 0 到 1 執行過 20 個以上全客製專案,包含悠遊付、friDay 影音等。關於我的簡歷點此

Recent Posts

時尚與穿搭,啟蒙我審美的影片

時尚與穿搭,啟蒙我審美的影片

在 YouTube 與 bilibili 看了超過一百部關於時尚、穿搭、服飾主題的影片,整理出幾個精選,希望讓讀者們從比較有趣的角度瞭解:)